近日,学院城市与资源学系青年教师王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题为“Global and regional trend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rice production, trade, and consumption”(水稻生产、贸易和消费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及区域趋势)的研究成果。该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《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》,该期刊为SCI一区Top检索,SSCI一区检索,最新影响因子为6.122,在社会科学(Social Sciences)领域中排名第42/747。该论文是西北师范大学学院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团队最新研究进展,团队负责人马利邦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,博士生常晓燕为论文第二作者,合著者还包括学院白静副教授、江西师范大学梁曼博士和海德堡大学的颜思敏博士。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42271222, 42261033)、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(22YF7FA124)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(22JR5RA143)等项目的资助。
论文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86-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,估算了227个国家3个不同部门(生产、贸易、消费)与水稻相关的GHG排放量。研究发现:32年间生产端的排放增加25.5%,实际消费排放呈现出相同趋势,但假设全部由国内生产(无贸易),排放总量将增加45.1%。出现上述不均衡的原因在于水稻贸易隐含的碳转移在32年间增加了151.6%。与此同时,从低排放强度国家到高排放强度国家水稻贸易流量的增加,使得全球水稻消费端的排放量平均每年减少56.3Mt。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:(1)系统地制定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,不同于以往关注单一部门的研究,该研究专注于确定稻米链的环境效益,以及贸易结构及选择对消费排放的影响;(2)区别于以往研究关注全行业,该研究重点关注单一作物主要国家及地区不同部门的内在差异;(3)测算了基于贸易和基于消费的排放,最终形成了1986-2017年全链条的水稻排放数据库,提高了数据的完备性。论文链接: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195925523001075?dgcid=coauthor
以上研究是王祥博士继2022年8月在SCI一区TOP期刊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》发表“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livestock products”后的进一步探索,接下来团队将进一步关注农产品贸易的资源环境效益。